果博(gobo)官方网站
邮箱:https://www.zs699.com
手机:14489971132
电话:028-54597599
地址:果博有限公司
前言:大千世界无奇不有,这不,中国人餐桌上备受追捧的美味罗氏虾,竟然把越南人“逼疯”了!
这种个大肉鲜的罗氏虾在越南湄公河流域泛滥成灾,甚至长到比手臂还长,可就是这么大只的罗氏虾,即便价格廉价也得不到市场需求,这是怎么一回事?
湄公河,这条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的河流,养育了东南亚其中五个国家的两亿人口,它源于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,干流全长4909千米,是世界第九长河,亚洲第五长河。
在我国,湄公河名为澜沧江,进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,湄公河流经中国、老挝、缅甸、泰国、柬埔寨和越南,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流域。
在老挝、柬埔寨、越南,湄公河更是这三个国家的母亲河,但最近几年,湄公河却引发了一些生物的不正常状况,尤其在越南境内,一种外来的“不速之客”——罗氏虾,正在悄无声息地“入侵”这片水域。
从餐桌美味摇身一变,成了水下的“生态霸主”,让湄公河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,曾经的湄公河,那可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,孕育着种类繁多的水生生物。
渔民撒网捕鱼,总能满载鱼虾而归,但现在,罗氏虾成了绝对的主角,一下网,渔网里几乎全都是罗氏虾,其他的鱼虾几乎绝迹。
更让人吃惊的是,这些罗氏虾体型大得离谱,都快赶上成年人的小臂了,那么,这些大虾的出现,到底是什么原因?
想要解开这个谜团,还得从湄公河说起,这些年,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发展迅速,但代价是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。
工厂污水、生活垃圾,一股脑地排进湄公河,导致河水重金属超标,曾经清澈的河水,现在看着都让人发怵,刺激了罗氏虾的生长。
而湄公河的“原住民”们的境遇就没那么好了,这其中就有“淡水鱼王”——湄公河巨鲶,这种鱼长度在300厘米左右,果博体重约300公斤,曾是湄公河流域国家重要的渔业资源。
然而,曾经在湄公河流域随处可见的巨鲶,如今却越来越少,更是被列入了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和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之中。
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湄公河巨鲶的悲剧?罪魁祸首之一,就是人类为了发展而建造的一座座水坝,这些水坝就像一道道钢铁闸门,将湄公河拦腰截断,切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,也切断了它们的生路。
湄公河巨鲶等洄游性鱼类,为了繁殖后代,需要长途跋涉,往返于淡水和海水之间,然而,水坝的阻隔,使得它们无法抵达产卵地,最终只能走向了濒危。
除了水坝,随着沿岸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,大量的工厂拔地而起,排放着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,果博其中包含着各种重金属、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。
这些污染物随着雨水冲刷和河流的流动,最终汇集到湄公河中,使得水质不断恶化,鱼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。
巨鲶的遭遇,让人不得不怀疑,湄公河巨虾的出现,是不是也是环境污染惹的祸?基因变异?重金属超标?这些词眼,怎么看都和“美味”沾不上边。
不管怎么说,“虾王”的出现,巨鲶的减少,都给湄公河敲响了生态警钟,罗氏虾的泛滥,不仅挤占了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,还严重破坏了湄公河原有的生态平衡。
面对“虾王”的步步紧逼,越南人民也尝试过“消化”它们,但结果却不尽人意,本来越南想动用“人海战术”,因为截止到2023年,越南拥有一亿人口。
但其人均GDP仅有4346.77美元,在世界国家的排行中位于118名,大部分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,哪舍得天天吃大虾?
就算当地人天天吃,也赶不上罗氏虾繁殖的速度啊,有人说,既然越南人自己吃不完,那就出口到中国呗,中国人口多,吃货也多,还怕解决不了这点“小问题”?
不过,还是被我们婉拒了哈,之所以中国的市场上进口越南罗氏虾的数量少,原因还真有点复杂。
首先,越南出口的罗氏虾,很多都是体型异常的大个头虾,这难免会引发食品安全的担忧,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,谁也不想为了尝鲜,冒着吃“问题虾”的风险。
水质污染、重金属超标、不明病菌……这些风险,光想想就让人倒胃口,更何况,中国自己的罗氏虾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,根本不缺这口吃的,为啥要冒风险去吃那些来历不明的“大家伙”?
其次,中国市场对罗氏虾的品质和口感也有一定的要求,那些体型过大的“虾王”,肉质往往比较粗糙,口感远不如体型适中的罗氏虾,吃货可是很挑剔的,不好吃的东西,再便宜也不会买账。
湄公河的现状,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罗氏虾体型疯涨,只是湄公河生态失衡的一个缩影,更深层次的问题,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风险。
如果我们继续无视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,这条东南亚多个国家的母亲河,最终将变成一条死气沉沉的“臭水沟”。
保护湄公河,刻不容缓,我们需要反思现有的发展模式,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,湄公河流域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合作,共同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,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,控制污水排放,恢复河流生态环境。
湄公河的未来,充满了未知数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:生态环境的保护,不能只靠一个国家,更不能只靠“拒绝”。